在選大學的時候,很多學生跟家長都會用US News & World Report每年出的排行榜來決定學校。下面這張圖表是他們的評分方式。先不需要細看沒有關係,只要先知道這個排行榜用了很多的因素,來決定我們口頭上所講的”好”大學。在這近20個因素裡面,排名高的學校並不是每一項因素都超過排名比它低的學校。舉例來說,用2018年的資料來看高中輔導對大學的評分,排名20的Georgetown University的分數還比上面六間學校都還要高。如果看師生比例的話,排名46的Lehigh Univ. 1:9的師生比,都低於很多排名更前面的學校。小班制對你很重要的話,排名34的Univ. of Rochester排名應該要進入前十名。如果要以總排名來看學校,倒不如以對自己比較有意義的單項因素來考慮。
當我在問學生或是家長對學校的標準是什麼的時候,通常會聽到的答案是“XX大學,因為排名較高,對以後升學或是找工作比較有幫助。”可是這份US News的排名裡面,升學跟未來資薪都不包含在評分的標準之中,所以這樣來決定真的不是最好的選擇。
如果要以未來收入為標準的話,我建議可以用College Scorecard或是Money雜誌所作的投資報酬率排行版來看。為了找工作的話,可以參考Wall Street在2010作過一次Top 25 College by Recruiters (Top25間招聘人員最愛的大學)的報導。
如果是為了要進研究所的話,美國的國家科學基金會(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),用1997-2006十年的資料,整理出哪幾間大學的學生進研究所的比例最高。前十間大學裡面,常春藤的Princeton勉強進入第十名。前二十大學裡面也只有四間常春藤(Princeton, Harvard, Yale, & Stanford). 前十名學校裡面有五名則是大家比較不熟悉的文理學院,這另外一篇會再解釋。
學校為了要提升排名,也有些撇步可以用。譬如說,雖然幫助不大,可是不要求收SAT的成績,就可以在排名上面提升點分數。這怎麼說呢?當學校改成SAT optional的時候,SAT低的學生就不會送上成績,SAT高的成績才會,這樣先提高SAT平均。再者,因為不需要看成績,所以可以假設會投入申請書的人數會提升,但是總入學數並沒有提升,那入學率就會下降。一個政策可以幫到兩個因素。如果學校再把寫自傳的要求拿掉的話,碰碰運氣來申請的人又會提高,但是不代表水準會提高,所以繼續可以降低入學率。
對排名的另外一個迷思就是:入學時的排名,不代表畢業時的排名。如果一個學生在兩間大學中間要挑一間,而A比B高了兩個排名,可是一年學費貴一萬,但為了排名這位學生決定選A。四年過後,欠了點學貸,翻開US News發現,四年前因為排名而沒選的B校,排名已經高過了A校,那當初這個選擇對嗎?這種假設性的問題沒有正確的答案,只是要強調排名的浮動性。再舉個例子好了。以大家對UC的了解,UC排名第一是誰?大概每個人都知道是UC Berkeley。那第二名呢?UCLA這也不難猜。再問一下,UC San Diego跟另外一個美麗的UC, UC Santa Barbara哪個排名比較高呢?在2018的排名,UC Santa Barbara比較高。那請問UC Irvine跟UC San Diego哪個高呢? 兩個平手。在沒多久以前,UCSD算是穩穩地坐在第三名上面,但是今年進入UC中段班裡面。這個例子只是再次強調排名的浮動性。
雖然我這篇的標題是”迷思”,但是如果你可以了解排行榜所用的審核條件的話,沒有什麼迷思不迷思的。與其看總排名,不如看細節,更可以符合學生的需求。或是多多參考其他更適合自己需求的排行榜跟介紹,不要單單只用一個排行榜。
中学3年にもなって相も変らず、する気が起きない者の口実。「勉学するのが億劫だから・・・」では、家庭教師が待ち構えていて、机には勉強用具が支度されている。そして、家庭教師が、今日やるべき教材や問題集を開き、この設問から解答ようにと指図をしてくれたとします。
Pingback: 2016大學排行榜,我從數據看到的10個重點 | Dr. Kao's 教育圖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