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一篇文章裡面,感謝菜鳥教授週記的菜鳥教授的無私地分享他所寫的文章。在他的文章“文理學院跟大學有什麼不同?”裡面詳細地比較兩種學校的不同處,更難能可貴的是,他以在兩種學校都任教過的經驗來分享,更有身歷情境的感覺。那個學生帶馬(Yes, HORSE) 上課的例子,真的很傳神。Prof. Weng有提到頂尖的文理學院的就業率,跟其他頂尖的大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,有些數據很有意思,希望大家可以去他那邊看看文章。我這邊要提的是文理學院升研究所的數據。
請看以下圖表。這是用1997-2006研究所就學學生的資料所做出來的。這個排名的標準是每一百個學生裡面,有多少進研究所。所以先要點出這數據最不公平的一點,那就是文理學院整體學生數比較少,贏是贏在比例,而不是總數。
只要眼睛稍為瞄過去一下就可以發現,那些耳熟能詳的藤校,出現的機率很小,比較多的是一些名字沒聽過的學校,那些學校就是文理學院。這邊要特別指出一點,人文科學的第一名是整體加州州立大學,這算是這排行榜比較特殊的算法。以我個人的立場來說,看過這個排行版以後,我又更愛Harvey Mudd了。研究所的機率高,之前另外一個投資報酬率的排行榜也是前幾名的,真是間進可攻、退可守的好學校。以升研究所來說,最重要的就是跟教授合作的經驗。文理學院小巧又精緻的特色,加上低師生比例,這都是在實驗室找實習的一大利多。
最後以我聽過一些對文理學院的誤區來結束對文理學院的討論。
“學校小,師資跟資源一定也低“: 四個字回你-菁英教育。
“文理學院沒有研究型大學好“: 看你對好的標準是什麼,不過你沒聽過的學校,不代表就不好。我甚至還聽過”文理學院排名乘二,就大概是大學的排名”,這就更誇張了…絕對沒有這回事。
“都在鳥不生蛋的地方”: 好吧…這點有一點點些微的正確,不過大城市中的文理學院也有,包括大蘋果的Barnard,或是洛杉磯的Occidental,甚至Claremont那邊的Pomona, Harvey Mudd, Claremont Mckenna都不能算是鳥不生蛋吧。
“工程資源不夠多“: 這對喜歡學工程系的亞洲學生來說比較麻煩,但是有些大學也有跟文理學院合作,所以可以跨校拿課。
這兩篇文章希望可以讓大家把對大學的選擇放廣一點。很多父母一路鼓勵一路推孩子就是希望他們的未來可以有更多的options,那我覺得多看看更多的學校,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US educational system 完全地享受美國教育制度所提供的路途,這對學生還有家長來說,都是一條很好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