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分的學校就是”好學校”?

在2017年的11月左右,很多家長看到自己的高中評分後突然一驚! 為什麼原本10分的學校,一夜之間分數被降低了。過去24小時之內發生了什麼事情嗎? 老師突然不會教書了?還是學校課本被燒?電腦中毒?為什麼高價買的學區房,不是滿分了?其實答案很簡單,只是評分機構Great Schools修改評分標準,所以很多學校的分數出現改變。老師沒有突然一夜之間變得不會教書,學校資源也沒有突然消失。這也算證明了,這個分數不是絕對的,而是隨時可以被改變的。這篇要講到的就是Great Schools的評分標準。

我們先講結論: 與其看總分,不如單單挑取自己比較在意的評分標準來看,這樣會更準確。

現在開始講評分標準,有兩個概念大家一定要先知道:1)大家講來講去的那個1到10的數字我們知道越高越好,但是這評分標準的數字是怎麼來的? 2)評分的比重怎麼算?

先舉例說明講評分標準:有100個學生去考試,很神奇地編號一號的學生考1分,編號二號的學生考2分,以此類推編號一百號的學生考100分。之後再把這一百個學生,依照考試分數分成1-10個小組(1-9分=第一組; 90-100=第十組)GS上面1-10的排名就是這樣來的。如果65號學校的評比分是65分,比65間(65%)的學校高,它的分數就是7。如果硬要比的話,都是10分的學校,還是會有差別。而只差一分的學校,可能其實差別非常的小。

現在知道分數的意義之後,分數的比重就更重要了。什麼是分數的比重?比重就是每項因素的重要程度。同樣的四間餐廳,同樣的四個評比因素(美味、乾淨、划算、美觀),從四個因素都25%的比重改為,美味佔50%或是美觀佔50%的比重,這四間餐廳的排名也會有所改變。 GS的評分標準有四項: College readiness (預備入大學的程度)、Test scores (考試成績,此考試非SAT考試)、Equity overview (學校對於弱勢或是少數族群學生的幫助)、Advanced courses (高階課程)我隨機挑了四個城市的數所高中來看。南加州、紐約、達拉斯、西雅圖,四間高中四個評分因素的比重都不一樣。紐約的Stuyvesant high school四個因素都有,分數比重依序是36%, 35%, 21%, 8%,同樣也在紐約的Beacon high school沒有Test socres,其他三個因素的比重分別是67%, 17%, 16%. 換句話說,一間學校的”好壞”,只要修改比重,可能就會有所不一樣。

在上面的四個因素裡面,以升學的角度來看,我只會注意College readiness跟Advanced courses. Advanced courses其實很簡單,就是學校有提供多少AP & Honor課程讓學生選。一間我還算熟悉的高中,在Advanced courses拿到八分,在網站上顯示,它們AP課程就沒有AP Computer Science, AP Psychology, AP Statistic等等AP課程。另外College readiness則包含了四年畢業率、ACT分數、有拿AP課程的學生比例、AP考試通過比例等等其他跟升學有很直接關係的因素。

中場小結論: 評比的因素比較一翻兩瞪眼。學校有多少學生去考SAT,或是有幾堂AP課程,這官方數據開出來多少就是多少,但是分數比重,這是GreatSchools.org自己訂出來的。我相信他們有它們的理由,但是這個數字是很容易就可以改變的。

接下來用Q&A的方式回應來寫: 先說明一下,為了方便溝通我會用”好高中”、”好學區”跟”好大學”這幾個詞,來形容評分高的高中、”好高中”集中的區域,跟錄取率低的大學。

請問好高中跟好大學真的有相關性嗎?我越來越發現,與其說好高中的學生比較多進好大學,倒不如說好高中裡面比較多用功的學生(或是家長),所以進好大學的機率較高。另外一個現實點的說法,可以住好學區家庭,經濟狀況不會太差。家中的人脈跟資源也可幫助學生的課外活動發展,直接幫助提升入好大學的機率。但也就是因為同儕的關係,升學的風氣會比較旺。

好學校會有壞處嗎? 有啊,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之下,要出頭當前幾名難度相對地比較高。再者一些”好高中”的老師,其實因為習慣學生的程度高,或是會去補習,所以實際的教學能力,不一定很強。

如果只能挑一個的話,小學好還是高中好比較重要?我會認為小學比較重要。因為那基礎的五六年,關係著最基礎的閱讀能力跟數感,還有一輩子的學習態度。再來如果一個10分小學畢業的學生,進到一間5分高中,表現應該不會太差。反之,如果一個5分小學畢業的學生,進到一間10高中,很有可能適應不良。所以如果真的只能挑一個的話,我會挑小學。

最重要的問題: 那到底要怎樣挑好高中? 真的不能以10分就一定好來挑學校。上面講到Greatschools.org裡面應該去看的是對自己重要的因素,我的建議是College readiness跟Advance courses. 再來是可以看看學生本身的興趣。如果喜歡科技,這個學校有沒有FIRST Tech Challenge或是FIRST Robotics Competition? 如果喜歡上台,學校有沒有Model United Nations或是辯論社?如果對醫療有興趣,學校有沒有Health Occupations Students of America (HOSA)?如果喜歡做生意,學校有沒有DECA?這些都是比學校有沒有10分更好的因素。去學校走一圈,學生有沒有幫你開門?撞到你會不會說”excuse me”?跟老師跟教職員講話的時候,有沒有感覺怪怪的?這些都是可以注意的因素。

結論: 小時候念過”孟媽媽為了好學區搬家三次的故事”。對於移民來說,我們可能飄洋過海搬一次就很遠了。我在這邊刻意不提任何的學區,我希望給大家的不是個絕對的抉擇,而是一個找學區的工具,讓大家可以依照自己所需,找到適合自己的學校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