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幫自己的學生找到適合的暑假活動呢?
在講之前,先分享一個最近聽到的故事。一個鋼琴老師要他的學生把一些資料email給他。學生回家之後跟媽媽講,媽媽馬上把東西email給老師。之後每個禮拜老師還是在提醒學生,要把東西email給他。媽媽終於開口跟老師講”我已經email給你了啊”。老師回他說”可是你孩子還沒有email給我,我要的是他自己email給我。”
尋找、申請、被拒絕,都是成長的過程之一。家長可以提供資料可以提供人脈,可是要讓孩子自己主動出擊 (self advocacy)。
我把打工、實習、跟義工放在一起,因為它們申請的過程跟需要做的事都很類似。第一步是用人脈、朋友的經驗、跟Google的幫助,天羅地網地看家附近有哪裡可能會有機會。找到合適的之後,第二步就是填表、寫信、考試、跟面試。如果一切順利的話,第三步就是敲定時間,每個禮拜固定幾個小時去報到做事。三個項目都可以學習到責任感,也都有開眼界的機會,三個我都很推薦。這篇雖然是放在暑期活動之下,可是執行起來的重點跟課外活動大同小異。
打工
我會先建議從現有的生活圈裡開始找起,最好是可以連結起學生的興趣跟其他的經歷。如果回頭去看夏令營那篇文章的話,可以發現一些夏令營都有工作機會。如果你連續幾年都去同一個營的話,可以考慮去當個camp assistant (小老師)之類的。如果你有什麼特殊技能的話,特別是體育,暑假也可以是你去當家教的絕佳時機。那如果是去快餐店或是百貨公司當收銀員呢?那也不錯啊,可以增添別人比較少會看見的生活經驗。那如果家裡開公司的話,可不可以蹲在自家公司就好了?各種公司行號的特質都不一樣,可是自家公司可能體驗不到真的打工的感覺吧,畢竟對老闆的孩子會比較客氣點。
實習
實習通常是在機關行號,或是大學實驗室之內。很多人認為去大學實驗室裡面實習,是最好的選擇,可是這也是要看學生本身未來的方向。如果你想要念文學的話,與其去大學的實驗室實習,倒不如去媒體公司觀摩實習。
我對公司行號不熟悉,所以我不太確定要去公司實習的路線,我猜應該大同小異,人脈比什麼都重要。如果是要去大學裡面實驗室的話,需要的是天時地利人和。不一定每個教授暑假都會在學校,也不一定他的每個專案(projects)都可以馬上加入一個高中生。我在研究所的時候,因為我的projects所需要的資料會看到些個人隱私,所以要安排非本校學生的人到我的團隊上,會比較麻煩(或是不可能)。醜話都先說完了,其實只要文件不是太麻煩,我所認識的教授都會願意接受高中生去實習。跟教授接觸的方法是先發email介紹自己,然後表現你對他的了解,最重要的是他目前的研究範圍,最後問他可不可以碰面問問題。在interview的過程可再詢問實習的可能性。
我也聽過高中生用天女散花的方式,狂發上百封emails給方原百里全部的教授,最後也成功地找到了個很好的實驗室去實習。這樣也是一種方法,但是因為這缺少personalization for the professors, 除非這個學生的履歷表非常的”超人”,讓人看到他的履歷表都會回,不然,我的建議還是功課就要做很足,讓對方會想要回你的emails.
“去XX大學的實驗室實習,會不會幫助申請進XX大學呢?”
我們先以學生在實習過程表現優良為前提來討論。很多大學會有”Why us”的自傳問題,如果你可以在給XX大學的自傳裡面寫出”我在XX大學跟OOOO教授實習過一段時間,我希望可以進XX大學,繼續跟OOOO教授一起做研究”,這樣寫的話,會有幫助。
“那對其他大學呢?”
如果你可以拿到一封強壯的推薦信的話,那會有幫助。當然,你在整個的過程中也會學習到不少知識,這些都是在自傳中可以表達的特色。
義工
在我附近的高中生裡面,義工不外乎圖書館或是去大學附設的醫學中心去push papers. 助人不論貧賤,就算你自己覺得可能只是個小事情,也可以幫助很多人。可是我這邊要講的是,不要以為去醫院的義工就比其他的地方”好”,重點是你在那些地方做了什麼事情,而不是你只是去過。我們所要推崇的是去小地方做大事情,而不是去個大地方做小事情。如果在一個地方可以待上很多年的話,那也代表著這個人的熱情跟恆心力,一個地方待上四年,比四個地方各待一年感覺起來更有毅力。
“那如果拿到義工總統獎的話,對申請學校有沒有幫助呢?”在申學填表的時候,會需要寫說學生有做過些什麼事情。如果真的辛苦地累積到250個小時,可是寫不出做過些什麼,這樣只會讓人覺得你不懂利用時間。
結論:
家長會問我,”那哪一個最好?”這很難有標準答案,因為重點是要看你在哪裡、跟誰、做什麼事情。可是如果你硬要我排出順序來的話,我的答案會是: 打工 > 實習 > 義工。我會把打工擺第一的原因是因為物以稀為貴,以華人來說,高中生打工的比例真的偏低。這邊所講的概念,也全部可以放在平時的課外活動上面,不限於暑假期間。
Pingback: 社區服務 (community service) | Dr. Kao's 教育圖誌
Pingback: 社區服務表面功,窮忙到末一場空 | Dr. Kao's 教育圖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