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區服務表面功,窮忙到末一場空

kid-674516_1920上禮拜寫到“改變潮流”那篇文章之後,有幾個朋友問到我:

“那大學怎麼知道什麼是真的社區服務?”那個問題主要是回應我文章裡面”虛假浮誇 (inauthentic or trumped up)的海外義工營”這一句。家長跟學生們都想要知道,大學是會怎樣看穿虛假浮誇的義工。以下是我的推測 (educated guess),跟些許的訪問資料。

與其說審察員可以看出真正在做社區服務的學生,倒不如說這些覺得超級加分的義工服務,在審查員眼中跟在社區中陪小學生唸書,其實差不到哪去。從我看到的一些報導跟書籍中,我認為大學可能因為長久下來發現到,一些從同一個地區有差不多學業表現(academic profiles)的學生,都去差不多的地方,做差不多的服務。這樣子的學生一個ok,兩個也ok,可是每年都一堆的話,很難不去懷疑這些”服務”是設計或是包裝出來的。本來嘛,去其他地方當義工服務人群,這是件好事,為何現在被大澆冷水?最大的問題在於有些家長跟學生的心中,服務社區是因著升學的原因多過善行的原因。所以從舉手之勞、日行一善,演變為去越落後的地方,越可以表達我悲天憫人的心態,換句話說就是對升學越有利。改變潮流(Turning the Tide)就是要改正這種態度。

紐約時報在2016年的一篇報導中講到一位富有的家長買下一間孤兒院,讓自己的小孩去那邊做義工,之後自傳才有東西可以寫。可是不久以後發現有另外一個家長,也因著一樣的原因買下了一間愛滋診所。另外一陣最近的流行是學生自己創立非營利機構來幫助人,這也不一定是真心要幫助人,因為在創立的過程可能很多時間跟資源都浪費掉了。

在Turning the Tide裡面有一句話,讓我一邊心寒,也同時一邊欣喜。在Introduction 第二段的最後一句話: Other students are simply trying to “game” service. 些許學生純粹是要”玩弄”義工服務。心寒,因為看到一些年輕學生懂得操控善行; 欣喜,因為看到指標性的大學,都有看在眼裡。我覺得這樣子最大的犧牲者是學生們,因為我相信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很真誠也很單純地去幫助人。

diversity-33606_1280回到一開始的問題。因為大學每年收到的申請書可能多到上萬份,或許入學審查員不知道誰是真心地(authentic)在做義工,所以他們的做法可能是,對於那些耗資上千、勞民傷神的第三世界出國義工團,完全不加任何的分數。如果家長跟學生還是迷信著偏鄉僻壤英文營或是水土不服蓋房團,可以加很多分的想法的話,最好是要有失望的心理準備。再次強調,我不是說不能去。相反地,我很鼓勵我的學生們去多多體驗人生。但是如果要去的話,心態要正確,然後不要期盼太誇張的升學效果。

 

已刊登過的相關文章:

社區服務: 你是要社區服務,還是你要服務社區?

暑期活動

暑期活動: 打工、實習、義工

Mission trip有用嗎?

Call to action link pic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